瀏覽量: 類別:新聞資訊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4-18 00:00:00
當(dāng)火鍋成為一種新時代的“溝通模式”,社交好像沒那么討厭了。
我曾經(jīng)最討厭的事情就是參加聚會,晚宴,以及沒有提前打招呼就被朋友拐到酒店的大雜燴飯桌,同一群半生不熟的人同席聊一些不知所云的話題。
通場下來,都不曉得彼此來源何方、會醉倒在幾步語言亂葬崗。大部分人是沒那么多禁忌的。
我也并非討厭和人交往,只是不喜歡在某種像是提前被預(yù)設(shè)好的氣場下吃飯,顯得人類的感情格外膚淺。畢竟,于我而言,吃飯和交心都是正經(jīng)事。
但近兩年來,我越發(fā)癡迷火鍋,越是能在火鍋中拾起那種和人相處起來久違的、自然的舒適感。你夾給我兩條茼蒿,我順手甩給你一張沾著點油腥氣的豆皮,底料是麻將,還是芝麻油,都不要緊。
我們光是坐著,不說話,就十分美好。
為什么火鍋可以快速促進(jìn)人類感情?而非精致的西餐,清雅的日料,熱火朝天的炒菜,這些食物類別同樣深得人心,卻無法成為社交中平易近人的催化劑。
索性拿來這個選題,仔細(xì)拆解開來,分析下原因:
火鍋的包容性足夠強(qiáng)
個體與共情的雙重功效
火鍋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戰(zhàn)國時期,古稱“古董羹”,因食物投身于沸水間砸出的“咕咚”聲而得名。
器皿和食材在進(jìn)化過程中,分別有不同的盛行階段和融合之態(tài),肉類、蔬菜、海鮮、菌菇、面食,都是我們時常見到的,蘸料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異。
常見的是,南方用芝麻油或者辣椒粉末,華北以麻醬為主,像我老家內(nèi)蒙古那邊原先是不用任何調(diào)味品的,就好那一口鮮。
放在生活中而言,大多數(shù)人,一個人是很少去吃火鍋的。約會倒不失為個選擇,無論是老友,還是摸不準(zhǔn)對方愛好脾性的初識朋友,火鍋無疑都是最佳選擇。口味和食材在火鍋里不具備控場能力。
因為,大家誰都不用遷就誰,兩個人都愛吃辣就點紅湯,有人不愛吃辣,或者吃不得辣,就選擇鴛鴦湯,講究養(yǎng)生的同伴可以挑特制的原生態(tài)菌湯,不介意油大的可以嘗試九宮格。
除此之外,部隊火鍋、老北京銅鍋、魚火鍋、涮鍋系列,都是近年來的飯桌新寵。
總之呢,火鍋的包容性足夠強(qiáng),湯底和食材都可以自由挑選。
火鍋的氛圍容易讓人放下戒備感
以最微弱的聲音進(jìn)入對方的生活,需要的不是技巧,而是足夠感同身受。
不管你原不愿意承認(rèn),火鍋本質(zhì)上,是一種粗魯?shù)摹簩沤z行為』,但這種粗魯沒有什么不好,梁山泊好漢不見得就比紅樓夢大觀園里的姑娘們低級無趣。
這種肆無忌憚,擼起袖子一邊發(fā)出“泚溜”聲音一邊縱情吞咽口水的感覺,怎一個爽字了得。
平日里,哪個人不是小心翼翼,若是有一處棲息之地可以令你完全扔掉包袱,投置于只有夢境中才享受到的無知無畏,樂哉,悠哉。
火鍋就是這樣的一個極樂世界。
掃一掃手機(jī)版